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? 为什么可以用
下面内容是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科学依据及操作要点分析,结合实验室操作与物化性质综合阐述:
一、基于氧气物理性质的选择依据
-
溶解度特性
氧气在标准条件下的溶解度为30 mL/1 L水(约0.03 g/100g水),属于难溶于水的范畴。这种低溶解度的特性保证了:- 收集经过中氧气不会大量溶解损失;
- 排水法能有效捕获大部分生成气体;
- 避免像二氧化碳(溶解度为1.7 g/100g水)等易溶气体因溶解导致收集失败。
-
极性匹配学说
氧气分子(O?)为非极性分子,而水是强极性溶剂,根据”相似相溶”原理,二者的分子间影响力较弱,进一步限制了氧气在水中的溶解。
二、实验室操作的核心条件
-
气泡控制阶段
需等待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后再收集(加热法产氧初期气泡为装置内空气):- 加热高*时,试管内残余空气受热膨胀会先排出;
- *氢分解时,催化剂表面吸附的空气需被置换。
-
装置防损设计
-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,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;
- 停止加热时先撤导管后熄灯,避免水倒吸引发危险。
三、与其他收集技巧的对比优势
技巧 | 纯度 | 干燥度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排水法 | 高纯度 | 含水分 | 实验室常规需求 |
向上排空气法 | 较低 | 干燥 | 需快速收集干燥氧气 |
- 排水法的气体纯度可达98%以上,而排空气法因残留空气通常仅85%-90%;
- 需干燥氧气时可后续通过浓硫酸等干燥剂处理。
四、独特场景注意事项
-
温度影响
水温升高会降低氧气溶解度(如30℃时溶解度降至约25 mL/1 L水),但实验室一般控制水温恒定以避免误差。 -
压力调节
在高压容器中收集时,可通过增大气体分压进步溶解氧含量,但常规实验室操作无需此类复杂调控。
氧气采用排水法收集的核心原理在于其难溶于水的物理特性,配合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流程,既能保证收集效率又可控制安全风险。该技巧已成为基础化学实验中气体收集的经典案例